放爽的

[課程]邏輯課-4(語意學基本預設及語句連接詞)

    這章節是蠻有意思了,對我們理工人來說真是受益良多,點出理工人欠缺的盲點:雖然理工人邏輯非常清晰,但是理工人會把任何命題默認為是真的,再去做推論。舉例來說:你向理工人表示自己多益考1000分,很明顯理工人會認為你是騙他的,但是你跟他說多益考990分時,理工人會完全相信你所說的話。因為理工人面對大自然的邏輯推理來說,大自然絕對不會騙人,所以假定為真的條件下,大自然產生的結果是合乎規範。然而,社會上的互動,判定真假不可能只有用言語上的用辭,可能在於眼神、語調等判定,常和社會互動的人來說,雖然說不出所以然,但是從互動方面很容易推測到別人是在騙他的。這章節重點在於真偽的分析,對理工人在社會設必做的一門功課。

    從這章節開始,語詞有分兩種,單稱語詞(singular terms),和通稱語詞(general terms),單稱語詞和通稱語詞的差別在於台灣總統和男人,台灣總統就只其中一人,男人就泛指所有男性。二值原則就是命題本身就有他的真假值,不能有不可確定因素。EX:明天可能下雨。在二值原則下,也用其他連接詞去定義:Ø為否定號(Negation)Ù為連言號(Conjunction)也就是所謂的andÚ就為選言號(Disjunction)也就是所謂的or、→這就是條件號(Conditional)。條件號比較特別,當PTrueQFalse時,得到的結果才是False,反之皆為真。舉例來說,我會說假如我現在有一百萬,我會給你五十萬,就算你拿不到五十萬,你也認為我說實話。但是假如我有一萬元,我就不可能說我會給你五千塊錢,因為我真的有一萬元。若我說出這句話時,我就要給你五千元,否則就食言。很明顯符合假設定理,如果條件不成立,要怎樣說都可以。

    以上條件就可以分析推導出恆真句(tautology)、矛盾句(contradiction)、偶真句(contingent, indeterminated sentences),恆真就不論PQ是真或假,推導結果皆為真、反之矛盾就是結果為假,偶真句就是有可能是真有可能是假的。

    重點在於命題間的關係,(1)蘊含關係(implication) (2) 等值關係(equivalence)(3) 不一致(inconsistency)(4) 一致性 (consistency)。這篇章節我覺得比較難又比較抽象,定義如下:蘊含關係,若是(j1Ù j2 Ù …… Ù jn ®y)為恆真句的話,蘊涵關係就成立。例如:P ® QP ® ØQ    ØP,證明成((P ® Q) Ù (P ® ØQ)) ® ØP 為恆真句。舉例來說,吳敦義假定他說的話我們都相信P,他有說過白海豚會轉彎為Q,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,他認為他自己沒那麼白痴說白海豚不會轉彎。有此可知,吳敦義講話根本就是謊話。這就是白賊義的由來。等值關係在於證明方式為當 j « y 為恆真句時,若且唯若, j y 的等值關係成立。也就是(P Q) « (ØQ ØP),若PQ,若非Q則非P

    不一致就是連結本身就是矛盾的,舉例來說,馬英九說六三三就要捐一半薪水,然而六三三不到,卻又說捐薪水又不能解決問題。固然孔子說:民無信不立。不會管你捐薪水能否解決問題,而在管你說話守不守信用。一致性在於沒有矛盾,只要不是不一致,就必然一致性。例如:我們寫小說就要在乎一致性,總不能寫到最後黑琦一心變成死神般不知所云吧!

    總結這一切,我們都假想全部都是真的事情,到最後會變成怎樣的結果,在於大自然不會騙人,但是人有可能互相騙人,要如何蒐集到必要資訊,才能將投資停損點降到最低呢?一切都仰賴邏輯的合理性。從這章節聽完之後,果真受益良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