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好書可以讓人細細咀嚼、意猶未盡,又有些好書可以讓人出神入化,目不轉睛,然而這本書是讓人閉目沉思,檢討自己,猛然間一些專業的觀念縈繞在我的腦子裡,讓我自己檢討自己的問題,省思自己做過神麼,越看越覺得新奇,猛然間浩瀚的知識對我的腦筋無數的衝擊,不由得將書放下,口中讚道:「神作阿!」
上面寫說:「平均三到五年?這是世界最強的顧問公司—麥肯錫的員工平均在職年數。對於包括我在內的許多麥肯錫畢業生來說,這個在內部流傳已久的統計數字,其實是很符合現實的。麥肯錫的畢業生幾乎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,於各領域中大鳴大放。為什麼他們做得到?」初看到這一幕時,我覺得是有點誇大其詞,但是看完之後,我覺得正是完全符合,如果自己能「實踐」他所作所為,一定可以變成搶手的人物。有鑑於此,這篇文章也是主要是作為筆記的作用。
一開始就是書面上點出麥肯錫的思考,假如譬喻為程式好了,有這兩種資訊,「這寫出來的程式賣像很好。」「這程式賣像很差。」請問哪一向比較重要?但是這兩種資訊並沒有那麼重要,因為銷售得好或壞,必有這樣的原因,因為賣得好可能符合現在需求,賣得差可能在於該族群不受青睞,所以對於沒有任何標準答案的東西要結合手邊的資訊,找出自己的答案(具體方案)。
再來就是報告方面,如果自己是研究生要報告,不可以引用一堆數據,而是用這些數據中分析出自己的看法,並且分析到什麼。在麥肯錫中,嚴格是理所當然,所以重視在解決問題的技巧。
有趣的問題,雖然我自己並非是完美主義者,看了麥肯錫所說專家就是要做到完美,我自己也不可能做到,然而我能做到什麼?有一句話講得很棒,就是我們內心不能想著:「怎麼辦,來不及了?」要想著:「要怎樣做才能趕上。」也就是說在有限的時間如何做到完美,對我們來講,資料就是要齊全,才可以明確的分析出重要的報告,一種報告包含ABCDE,不可能只有BC的分析就要繳交出去,要將ABCDE做到完美,才達到目標。
他表示在圖表的設計上,要作出像樣的圖表,有些人嘔心瀝血做出自己認為不錯的圖表,被批評得體無完膚,經過修改過後,就有人做的圖表一目了然,重點不是自己想要做的圖表,而是別然看得懂的圖表。說不定在程式設計上,表達出讓人看得懂輕易得吸收進去,是很重要的課題,如果說「這程式演算法可以提高機器運作效率」,不如說「用這演算法去跑,節省30分鐘的執行時間。」,可以減少接收者的資訊落差。
之後你自己要做事情,他以問卷調查做譬喻,他說問卷調查不是目的,而是思考說做這問卷能怎麼用?自己要自問,能得到什麼有價值的結果。自己做事情規畫也是一樣,重點在於目的是否達到,並非只有做做樣子而已。
解決問題很重要,但是發現真正的問題更重要。他以盲人摸象為例子,有時候我們只看到問題的面貌,但是看不出本質,簡單來說英文要練好要練好,結果每天只背單字英文還是不好,再怎樣加長練習英文的時間,結果只背英文單字,英文自然不好,結果考試出來光英文聽力就不及格了,英文自然不好,當自己在訓練聽力時,除了單字本變好背之外,英文也變好了,所以往往關注問題的地方,並不是問題的本質,別忘了真正問題也在別的地方。
雖然日常生活中會發生很多問題,但是解決問題並非處理已經發生的問題,而是要先問為什麼會發生這問題,怎樣才能不讓這問題發生,也就是要搞清楚問題是什麼,追根究底發覺問題的本質之後,再來處理。所以先設定答案所在的領域→整理議題→結構化→收集情報→提出假設→驗證假設→思考解決策略。也就是說並非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,找出問題的根源。檢討看看為什麼下程式會寫太差,因為沒有靈感,但是再多的時間投注下去的話依然成效有限,也就是說程式寫不好並非是自己投入時間太少,或者是說投入時間並非問題的本質。結果自己休息一陣子,去運動激發靈感,程式就有進展了。所以就眼前的發展發生現象在哪裡,要分離現象與原因,不能因為程式沒靈感,就只認為思考時間太短,而是要推敲問題跟哪些因素有關。
分析問題的方法並非只鬧腦袋,而是把問題用邏輯樹幫助思考,並把大問題,分析成幾個小問題的輔助思考工具。
這就是規畫,把樹狀圖明確列印出來,假如我想學程式,要從哪方面著手,大致來講C語言我最熟悉,又考量到學習效率高,就從C語言著手,增進學習進度,況且C語言對公司需求也是炙手可熱,非常重要,資料結構就是增加邏輯思考,如果隨性想到什麼,就另行更新,表格越明確,手法就越多。檢驗完成之後,開始享決策,付出行動,如果是要排定程式訓練時間的話,我第一步就投資在C語言,並請評估效益,這樣分析當迷失方向時,可以很快確定自己下一不要做什麼,是很重要的行動。
初步就點到這邊,如果需要,另行補充,不加以贅敘,若想看更清晰情報,並且買書學習他所說的一切,相信一定有很大收穫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